9728见好就收才是赢||欢迎登录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斗门区生态优先生态立区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和“主战场”, 斗门区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2018年全区118个村居旧貌换新颜;全面建立河长制,253条河涌迎来352名河长; 7月1日,斗门区6个空气质量考核点完成组网,一张空气监测大网覆盖斗门大地;12处水源地划定“保护红线”,1393家畜禽养殖场被清理;“实行八个100%标准”,154个建筑工地有了环保“紧箍咒”……

  近年来,斗门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遵照省、市安排,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立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建设城乡共美幸福之城,取得明显成效。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118个村居旧貌换新颜

  盛夏的接霞庄,繁花簇拥,花香阵阵。庄内道路、房屋整齐划一,护庄河流水潺潺,庄外大片莲花吐露芬芳。

  接霞庄内外,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尤以晚晴时分,天上的彩霞连接着大地如锦如缎的繁花,真正应了“接霞”之美名。

  接霞庄始建于道光年间,曾富甲一方。清末之后,逐步颓废,断墙残垣,垃圾成堆。

  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南门村大力推行“三清三拆三整治”,去年以来,接霞庄迎来了一次“脱胎换骨”——拆违清乱、治污除杂、管线入地,对新村进行外立面改造,统一风貌;对古村重点保护、适度改造适度开发,推动“厕所革命”,推动乡风文明……村庄美了,村民笑了。

  “村里的违章建筑都拆掉了,垃圾全部清理了出去,整个环境里里外外都焕然一新,村里、家中处处成风景。”村民赵承振自豪地说。

  “三清三拆三整治”犹如为南门村服下一剂“排毒养颜”药,古老村居冗余除尽,颜值极大提升。2018年,接霞庄成功入选“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

  今年年初,全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在珠海召开,南门村接霞庄成为示范点之一,南门村的变迁,成为古村落改造的经典之作。

  南门村的蝶变,是斗门区大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加快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2012年以来,斗门区建设生态美丽宜居乡村蹄疾步稳。近7年时间,共投入逾20亿元,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斗门区农业农村局一份数据显示:在“三清三拆三整治”中,截至2018年年底,市区镇三级共投入资金2.1亿元,全区118个涉农村居旧貌换新颜;111个村居完成污水处理设施或污水管网接驳;农村垃圾实现“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区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农村保洁覆盖率均达100%。

  打造水清岸洁优良环境

  352名河长管理253条河涌

  斗门区河网水系纵横交错,纳入全面推进河长制的河涌253条,山塘湖库37座,河流总长达625.87公里,河湖数量和长度占全市60%以上,是我市全面推进河长制的主阵地。

  今年,斗门区结合辖区范围河湖分布实际情况,印发了《斗门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召开相关会议进行安排和部署,全面推进河长制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7月3日上午,斗门区启动了人大代表河湖巡查监督活动集中行动,通过组织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对全区的河湖治理工作进行巡查、监督,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斗门区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我为民、我履职、我行动”,活动当天,200名各级人大代表深入井岸镇五福涌、白蕉镇合禾河涌进行现场考察,直观感受斗门区开展整治工程后各河涌的变化,详细了解黑臭水体整治进展。

  斗门区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人大代表要立足斗门区实际,坚持依法为民督水,着力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监督严格、协调有序的人大代表巡察监督河湖治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对坚决打好黑臭水体整治攻坚战的监督支持,保护好斗门“山水城林田海岛”生命共同体。

  根据中央、省、市部署,斗门区政府已将全面推行河长制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和重要工作部署事项先行督办清单,提出“七大任务、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和节点要求,并建立了“区、镇、村”三级河湖管理保护机制,明确了区、镇、村三级河长,出台了相应的工作方案,成立了承担河长制日常工作的专门机构——区、镇河长办。

  截至目前,斗门区全面建立河长制任务提前完成。斗门区全区共明确区、镇、村三级河长352人,其中,区级河长16人,镇级河长106人,村级河长230人,全区护河员、志愿者158名。

  斗门区全面建立河长制任务提前完成,制度优势初步显现,一些河湖水域岸线逐步恢复,一些河湖基本消除黑臭脏现象,一些河湖水质明显提升,河畅、水清、岸绿的景象开始逐步显现。

  据了解,斗门区列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黑臭河涌共有8条。在黑臭水体整治上,斗门区投入5.7亿余元,对该8条黑臭河涌进行整治。

  通过河道控源截污、内源清淤及底质改良、面源污染控制、水生态净化、海绵城市、生态景观提升工程和智慧水系等七大专项工程治理,目前,斗门区各河涌的水质已有明显改善。

  织就空气质量监测网

  五镇一街建立空气质量考核点

  生态环境保护,“管天管地管空气”。斗门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区,因历史原因和公众认知程度问题,在生态环境领域产生了不少历史欠账。

  “农民在田间地头随意焚烧稻草、秸秆、杂草和大量生活垃圾。这种垃圾随意处置的陋习是以往农业生产方式粗放所结的恶果之一。” 市生态环境局斗门分局负责人说。

  另一方面,大气污染的成因非常复杂,“蝴蝶效应”明显。斗门区地理位置特殊,由北向南,分布着皂幕山、五桂山、黄杨山等山系。从佛山高明区、中山小榄镇、江门大鳌镇到斗门白蕉镇一线,西江顺地势蜿蜒而下,由北向南形成一个低空气流带。在这条狭长的山地走廊内,环境封闭,上游一旦出现污染,容易向下游扩散。

  在白蕉镇陶然居小区北部,有一处国家空气质量考核点,即俗称的“国控点”。该考核点担负着对珠海全市空气质量监测的任务 。

  “2018年10月份的一次监测数据表明,在四级东北季风影响下,位于山地走廊内的白蕉镇‘国控点’采样数据异常,而走廊之外的斗门区其他区域,空气质量良好。” 该负责人说。面对困难,斗门区没有“尽人事、听天命”,而是积极主动,迎难而上。

  2018年,在斗门区财政支持下,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各镇街在所有村组建了巡查队,聘请专职人员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一经发现违法焚烧,城管部门立即上门执法。如今,村民们随意焚烧垃圾的行为得到遏制。

  中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斗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出台制定多项工作方案和措施。2018年,按照省、市部署,斗门区启动了蓝天保卫战、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根据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实施要求,斗门区自加压力,2018年起,在白蕉镇“国控点”之外,分别在其余四镇一街建立空气质量考核点。

  “考核点5月份建成,试运行之后,7月1日起正式运行。这5个考核点,既是珠海市对斗门区的考核,又是斗门区对下辖各镇街的考核。”市生态环境局斗门分局相关负责人透露。

  “新增的5个点以国控点为中心组网,在全区形成了一个空气质量监测网。”该负责人说。6个网点的建设, 督促各镇、街认识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为保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各镇、 街增加了资金投入,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为有效监督各镇、街,避免人为干扰采样实际数据。我们和斗门区市政园林管理处密切合作、重点布控,在6个考核点附近,严禁使用雾炮、洒水车等‘降霾神器’弄虚作假,杜绝刷数据现象。”该负责人说。

  以空气监测指标为指挥棒,斗门区在空中建起了一道看不见的大气滤网。

  近年来,斗门区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从各大考核点的考核数据可以说明。2015年,斗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是87.5%,到了2017年,这个数据达到89.6%。

  “以2017年为例,整个斗门区机动车增加了13万辆,在汽车增量如此强劲、汽车尾气排放量剧增的巨大压力下,斗门区空气质量取得良好效果, 上述成果的取得实为不易。”该负责人说。

  如今,漫步在风光迤逦的黄杨河畔,越来越优良的空气让市民幸福感大大提高。“绿色发展,空气质量好,吸引到更多的人来斗门投资兴业,在斗门享受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该负责人说。

  12处水源地划定“保护红线”

  1393家畜禽养殖场被清理

  珠江八大门,五道注斗门。西江奔流入海,为斗门大地带来丰沛的饮用水资源。据了解,斗门区(含富山)目前有乾务水库、月坑水库、竹银水库等7个水库性水源地;黄杨泵站、竹洲泵站、广昌泵站等5个河流型水源地。

  据斗门区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12个水源地范围内,存在畜禽养殖场1393家,仅生猪年在栏数量就达到45万头。因为历史原因,这些畜禽养殖场将畜禽粪便随意排放,进而污染水体。

  斗门区是珠海市龙眼和荔枝的主产区,在乾务水库附近有大片的火龙果和荔枝种植园。“每逢雨季,农户施用的有机肥受到大雨冲刷,被地表径流带入水库,今年入夏曾一度爆发绿藻险情,险些酿成生态危机。”市生态环境局斗门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畜禽养殖污染严重,水源地保护刻不容缓。斗门区委、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2018年,斗门区以中央环保督查为契机,集中开展督查行动,全区重新划定了畜禽养殖禁养限养区;制定清理工作方案,投资5亿元,清理禁养、限养区内的养殖场。

  在斗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部门、五镇一街通力合作,排查水源保护区内的非法、违章圈舍,并根据省、 市有关指示精神,对比较大的典型的项目进行了清理。

  斗门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展水源地保护。积极划定水源地“保护红线”,全区1393家畜禽养殖场被清理。水源地红线无异于一条高压线,“触线”被清理的养殖场中,不少拥有“金字招牌”,囊括了数家斗门区乃至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广东省名牌企业、特色农产品企业。

  在黄杨泵站,斗门区坚决清理了广东省珠海市乡意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加工厂;在斗门镇小壕冲村,珠海市金壕冲谷物有限公司的大米生产场被依法查封。

  通过整治,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改善明显,河涌源头水质得到极大优化,由以前蚊虫孳生、粪便流溢,变成了水清见底,能窥泥沙。

  以白蕉镇东澳村为例,风光迤逦的小村内有一条不到两米宽的河涌,河内常年水体黑臭。猪粪便味弥漫乡间,臭不可闻,附近村民和过往车辆、行人争相掩鼻。相关部门排查下来,竟然在上游摸排出20余处污染源。养猪场清理过后,东澳村的污秽空气一扫而空。眼下,正直早造水稻收割季,东澳村内稻浪翻滚,迎来阵阵稻香扑鼻。

  下一步,斗门区根据我市生态环境局工作计划,将重新详细地确定饮用水源地1级范围和2级范围,并严格管理,从制度上、管理上保障饮用水安全。

  “斗门区还采用新技术,通过卫星遥感地图比对查处水源地村庄违章建筑,发现情况,立即督导各镇街清查。仅在今年3月份,就查处了20多处。”该负责人说。

  实行“八个100%标准”

  154个建筑工地有了环保“紧箍咒”

  围绕如何打好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斗门区按照省、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的要求,积极做好各项整改工作,及时整改到位。

  在省、市对建筑工地施工要严格做到“六个100%”的标准之上,斗门区对标对表省市最优,结合实际区情,提出了建筑工地落实“八个100%标准”,即在工地周边100%围挡、物料堆放100%覆盖、出入车辆100%冲洗、施工现场地面100%硬化、拆迁工地100%湿法作业、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六个要求之外,增加了100%加装简易PM2.5监测仪器、工地防护网上装喷淋设备实现100%覆盖两项。

  “八个100%标准”,反映了斗门区治理工地扬尘、大气污染的“高压”态势。斗门区目前154个在建工地均已严格遵照执行。

  同时,斗门区市政园林部门还科学制定了洒水抑制扬尘措施,每天根据不同的时段和天气情况,制定合理计划,调整洒水的频次和力度。

  对重点工业企业进行土壤污染监控

  转让土地环保不达标实行 “一票否决”

  2016年4月17日,央视曝光常州外国语学校新址污染事件。该事件经舆论发酵后,斗门区迅速行动,积极开展自查自纠,对全区学校建设用地进行了全面筛查。

  2016年,针对斗门益利集团旗下味精加工厂土地转变为商住用地,斗门区完成全市首例工业用地转变用途检测评估,并完成第一单备案。

  在上述土地转让开发过程中,斗门区引入“本底调查”,做了土壤检测和评估,在市环保部门进行了备案。提出对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转让土地环保不达标的,实行 “一票否决”。

  同时,根据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防治法》有关条文规定和要求,斗门区对区内5家重点工业企业进行土壤污染的详细调查和监控。

  “引入‘本底调查’的目的,是摸排出斗门区范围,工业生产过程中有没有对土地造成影响。工业用地转成商业、商住、教育或者其他用途时,必须提供其土地是否有污染报告。若存在土壤污染问题,经查实后,必须完成土壤修复工作,才能挂牌交易,进行后续的开发和建设。”市生态环境局斗门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上一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轻型汽车国六排放标准的通告

下一篇:“地下”工厂日处理污水近10万吨 前山水质净化厂大力推广环保理念

展开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