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28见好就收才是赢||欢迎登录

南沙片区探索“大小海绵”建设模式提升城市宜居性

在中国(广东)自贸试验区广州南沙片区(以下简称南沙片区),河涌与江流纵横交错的明珠湾起步区多面环水,相比其他区域承担着更大的防台防汛压力。对此,南沙片区结合其地理、生态条件,提出适宜滨海河口高密度开发地区“大小海绵”互存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为城市解决防洪排涝问题、水质净化问题,完善水生态系统。同时,将城市防洪工程与景观建设相融合,打造市民休闲亲水城市滨海景观,进一步提升了明珠湾的宜居性。

南沙片区地处滨海河口地区,有着河涌、湖泊、湿地等水生态系统,针对台风频发、潮沙等特点,需要提高区域韧性。同时,区域规划定位为高密度开发的金融商务服务区。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南沙片区统筹外江、河涌、景观、建设地块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协调区内河涌、湖泊、湿地等“大海绵”体系与公建、小区、公园等“小海绵”体系之间的关系,以“大小海绵”互存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使高密度开发建设区域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并存,最大化发挥区域的本底资源韧性优势。

在“大海绵”方面,首先利用外江水系、内河涌、湖泊、湿地竖向标高,保证建设范围内防洪水安全;再者利用高效截污处理、生态河湖建设和潮沙水流调节等复合措施,保障区域内的水生态环境;采用“强排+自排+调蓄”的排涝体系,保障区域整体防涝安全。

在“小海绵”方面,以海绵城市建设“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为原则,采取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调蓄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建设雨洪公园、滨水景观带、市政道路、海绵建筑与小区等典型海绵项目,充分发挥建筑与小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广场等“小海绵”体系对雨水的滞留、渗透、净化和蓄积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

“大小海绵”模式破解了市政和水利管理壁垒,将不同的管理机构统筹起来,形成了以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为导向的工作推进模式。在高密度城市建设背景下,通过系统化的建设思路,以“小海绵”理念为基础、“大海绵”模式为先导,积极推广“大小海绵”模式:利用城市外江、河涌、湿地等水利设施保证防洪、排涝,确保城市韧性安全;物尽其用充分开发市政道路、景观、地块建设海绵设施,将城市大的雨水洪峰通过市政体系排除,减少地块雨水承载量。

通过实施海绵城市建设,保障了水安全,保护了水生态,改善了水环境。目前,南沙片区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截至目前成功抵御至少5次台风的侵袭,区内主要河道水体水质达到Ⅲ类水以上,明珠湾开发建设区域无城市内涝发生,海绵景观与城市风景融为一体。

南沙片区滨海河口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思路是将区域特点和海绵城市建设思想碰撞的创新举措。经过实践和实证数据,“大小海绵”建设模式成为滨海河口地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新选择。目前,南沙片区以明珠湾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和成果为依托,正在编制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粤港澳大湾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程》,同时以明珠湾为试点开展广州海绵城市建设监测评估试点项目,为其他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示范和借鉴。

生态环境部综合司供稿


上一篇:开启“上山•下海”监测之旅 全民环保科普“零距离”——深圳市生态环境监测站开展第二期“我与生态文明零距离”科普活动

下一篇:发展深远海养殖意义何在?

展开
Baidu
sogou